■杨岳
编者按:《福建日报》昨日5版刊发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的署名文章,题目是《实施大开放战略 发展开放型经济》。文章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意识,成为我们国家的战略选择。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开放,未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更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本报今日全文转发这篇文章。
开放型经济是一种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开放的经济形态,一种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意识,成为我们国家的战略选择。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发挥福建开放型经济优势,积极实施全方位高水平大开放战略。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开放,未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更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强化开放理念,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港口优势、侨台优势,把开放的大门打得更开,把开放的步伐迈得更大,才能再创福州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龙头引领作用。
着力构建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在产业,必须着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培育省会城市现代服务业,以产业大突破、大提升推动开放型经济大发展。突出提升产业层级,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抓龙头、铸链条,加快引进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产业项目,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积极推动电子信息、纺织化纤、机械装备、冶金建材、轻工食品、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拓展、向下游营销服务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着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崛起引领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突出发展高端服务业,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独具优势,着力培育“两江四岸”高端服务业产业带,打造海西现代服务业中心;舍得在企业总部的设立、用地、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来榕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职能总部,打造海西总部经济高地;积极拓展海峡金融商务区发展空间,打造一批具有福州特色的金融平台,深化榕台金融合作,加快建设海西现代金融中心;以成为首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推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大发展;强化会展服务保障,培育更多精品展会,努力形成与省会一流会展设施相匹配的会展经济规模;大力实施旅游重点工程,做大闽江游、文化游、温泉游等旅游品牌,努力将福州打造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突出发展海洋经济,认真落实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加强与省海洋渔业厅的战略合作,推进蓝色经济高新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突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精细农业,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榕台农业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
着力提升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国际化水准。城市国际化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以国际视野来规划城市,用国际标准来建设城市,按国际惯例来管理城市,着力把福州建设成为滨江滨海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国际化,按照区域性国际城市定位,加快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步伐,组团式、成片式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建设,统筹推进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周边县(市)城市化进程;着力建设一批国际特色小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积极构建国际化语境,让外籍人士在福州安居乐业。加快推进马尾新城现代化,以建设宜居宜业、开放现代的新市区为目标,着力构建“两组团一廊道”发展格局,注重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迅速集聚新城人气。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健全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四绿”工程,全面推进内河整治,加大景观改造力度,努力把福州建设成为显山露水、生态优美、幸福宜居的花城、绿城、水城;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让文明福州持续文明。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分类指导,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切实抓好县乡村规划,抓好试点小城镇和新农村综合示范村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探索建立市域内县(市)区对口协作工作机制,大力扶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集聚区加快发展。加快推进福莆宁同城化,优先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对接分工,积极探索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推进人才、资金、技术要素市场融合,促进福莆宁连片繁荣发展。
着力强化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支撑保障体系。开放型经济需要强有力、开放性的基础设施、载体平台和人才支撑。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构筑对接台湾、辐射浙南赣东北和更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数字福州”建设,构建一流的基础信息网络。强化园区载体支撑,全力抓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园区产业集中度,努力把园区建成开放型经济集中区,成为福州对外开放的承载主体。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大力推进闽都人才集聚工程,抓紧培养一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着力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加快构建海西大都市区人才高地。
着力实施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大开放战略。坚持广开合作大门,广交天下朋友,广聚四方资源,广泛借资借力,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新格局。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加强市投资促进局建设,提升招商专业化水平,健全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提高招商实效;加强“三维”项目对接,优选项目、上好项目,狠抓央企项目落实,狠抓民企项目回归,狠抓外企项目引进。着力提升外贸竞争力,发挥重点商品出口基地效应,深度拓展自贸区等国际市场,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以福州保税港区通过国家验收为契机,进一步吸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资源高速集聚,形成外贸出口新增长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拓展区域合作,大力推进榕台交流合作,深化榕港榕澳合作,积极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及闽东北五市的区域性合作,赢得主动、借势发展;全力支持和融入平潭开放开发,争取实验区优惠政策的全方位辐射。
着力增强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必须深度挖掘闽都文化丰富内涵,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助推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福建精神和福州城市精神,引导广大市民树立面向未来、融入世界的开放意识,谦虚礼让、团结友善的包容意识,积极向上、勇于竞争的进取意识,努力塑造适应城市国际化要求的市民素质。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切实增强闽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培育现代传媒、动漫游戏、设计创意等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打造一批“航母型”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着力优化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投资兴业环境。环境是吸纳资本投入、促进项目落地、集聚提升人气的关键要素,必须致力于创造更加优越、宽松的环境,让福州成为投资兴业的“福地”和“沃土”。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到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坚持“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推进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政务创新的样板。着力掀起“问责风暴”,坚决破除“熟人经济”,严肃整治“庸懒散”,健全完善行政权力阳光运行平台,推动作风转变、工作落实、环境优化。着力深化“三服务”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常态化的走访服务企业机制,及时主动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落地福州、投资福州、扎根福州。
着力建设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素质能力作风。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干部是关键。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主动适应形势任务要求,提升能力素质,焕发热情豪情,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进一步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从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中来认识福州,从海西发展大局中来思考福州,从省委、省政府对福州发展的定位和要求中来谋划福州,拓展工作视野,提升工作理念。进一步提升敢为能为的干事能力,特别要以积极变革应对纷繁变局,创新之举顺应发展大势,提高应对风险考验的能力;牢记群众宗旨,勤下基层接地气,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与主流媒体相处,高度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形成开拓务实的过硬作风,既着眼于“新”,大力弘扬开拓进取的精神,用创新的智慧谋划发展,用进取的行动赢得未来,又立足于“实”,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的优良传统,重实际不图虚名,求实效不做虚功,雷厉风行,说办就办,干就干成。
(摘自《福州日报》2012年5月9日第一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