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菜篮子工程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时间: 2014-11-26 08:30

  “菜篮子”工程事关社会和谐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施“菜篮子”工程20多年来,福州市“菜篮子”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菜篮子”工程建设发展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良好势头,为维护市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打下了重要基础。依据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精神,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精神,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和省政府促进菜篮子工作的相关决策部署,现特此制订《福州市“菜篮子”工程发展规划》(2011-2020),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提高福州市“菜篮子”工程生产供给、市场保障、质量安全水平,有效保障福州市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和食品安全。

  一、菜篮子工程建设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州市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实行市长负责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稳定市场供应、促进“菜篮子”产销衔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深受广大市民的好评。“十一五”以来,福州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有关促进“菜篮子”工作的决策部署,以保证“菜篮子”产品供应为重点,大力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水平,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和加强“菜篮子”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扎实推进了福州市“菜篮子”工程的长足发展。

  (一)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升

  1.生产规模稳步扩大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福州市“菜篮子”产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规模明显扩大,“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大幅度提高,加快了福州市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

  (1)蔬菜生产

  2005-2009年蔬菜播种面积从145.98万亩增加到154.88万亩,增幅6.1%,播种面积占福建省蔬菜播种总面积的15.8%,居全省第2位;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8.58%,仅次于粮食作物;总产量276万吨,实现产值26亿元;年消费总量[115公斤/人×常住人口/(1-流通损耗率)]约100万吨,全市蔬菜生产自给率达276%(自给率=年生产总量/年消费总量,下同),提高农民收入。但受产品结构性、季节性影响,在福州市蔬菜消费总量中地产蔬菜供给约占70%,加上整体调控,可有效保障城乡蔬菜供应。

    (2)畜禽生产

  2005-2009年期间由于受经济危机、畜禽疫病等因素的影响,畜禽副食品生产出现一定的波动,但福州市畜禽副食品供应能力基本保持平稳。2009年畜牧总产值达58.21亿元,比2005年(51.06亿元)增长了14%,肉类总产量达24.48万吨;全市生猪生产量265.84万头,消费量为189.4万头(城区为54.7万头),自给率达140.4%;禽蛋产量11780万公斤,消费量为11498万公斤(城区为6346万公斤),自给率达102.4%;禽生产量2222.05万羽,消费量为3231万羽(城区为800万羽),自给率为68.77%。

    (3)水产生产

  2005-2009年福州市渔业产值从165.8 亿元增加到216.8亿元。2009年,福州市渔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52.76%,全市水产品产量164.83万吨,水产品加工总量117.04万吨、产值145.5亿元,全市年人均水产品拥有量240公斤,城镇居民年人均鱼、虾消费量仅为25.0公斤,人均水产品总消费量不到100公斤,水产品生产自给有余。水产品产值、产量、人均拥有量及出口创汇4项指标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4)食用菌生产

  2005-2009年食用菌产量从16.5万吨增加到21.2万吨,增幅28.48%,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产值从6.28亿美元增加到8.90亿美元,增幅41.7%。食用菌生产总量远超消费总量,市场供应充足,产品结构趋向多元化。

    2.生产布局形成区域特色 (1)蔬菜生产布局

  总体布局形成平原、山区两大类型蔬菜生产区域,除鼓楼、台江区外,其余各县(市)区均有分布,其中闽侯县种植面积最大。叶菜类主要分布在闽侯县、福州市辖区、福清市;结球菜类和根茎类在福州辖市、县广泛种植,并以福清市、闽侯县、长乐市最为突出;瓜类主要分布在闽侯县、永泰县、闽清县;茄果类、豆类主要分布在福清市、闽清县、永泰县;葱蒜类主要分布在长乐市、福清市、闽侯县;水生菜类主要分布在闽侯县、福州市辖区、长乐市。

    (2)畜禽养殖布局

  福清、闽侯、长乐是福州市畜禽养殖主要集中地。其中福清所生产的肉类、禽蛋几乎占据全市的半壁江山,且猪、牛、羊、家禽的出栏量居全市首位。闽侯的生猪、长乐市牛和家禽、永泰县的羊出栏数位居全市第二。

    (3)水产生产布局

  海水养殖主要分布在福清、连江、罗源等沿海县(市),淡水养殖以福清、闽侯、长乐、闽清等县(市)为主;远洋捕捞主要分布在印尼、缅甸以及非洲海域。

    (4)食用菌生产布局

  食用菌生产形成了罗源、闽清、永泰、连江、闽侯5个县为主的以县域为特征的生产格局,其中闽清县以黑木耳、白木耳、香菇等大宗菇以及珍稀食用菌品种生产为主,罗源县以生产秀珍菇为主,永泰县集中香菇与金针菇生产优势,闽侯、连江与长乐集中蘑菇生产优势。

    3.生产品种不断丰富 (1)蔬菜生产品种

  福州市蔬菜种植品种常年保持在60-70种之间,并基本形成8个蔬菜大类:以2008年为例,叶菜类约占56.93%、根茎类约占12.62%、瓜类类约占7.99%、茄果类约占6.58%、菜用豆类约占6.04%、葱蒜类约占4.16%、水生菜类约占1.24%、其他蔬菜约占4.43%。

    (2)畜禽生产品种

  畜牧业产品结构特色突出,基本形成肉、奶、蛋全面发展,肉羊、禽蛋、肉猪为特色的生产格局。从畜禽产品分项来看,2009年福州市猪肉、羊肉、禽肉、兔肉、牛奶、蜂蜜、禽蛋产量在全省所占份额,以禽蛋占全省的比例最高,为34.88%,其次是羊肉,为27.10%,牛奶、兔肉、猪肉,分别为16.67%、16.10%、13.63%。从畜牧业内部结构看,猪肉、禽肉、蛋品分别占肉蛋奶总产量的62.27%、8.30%和31.07%。

    (3)水产生产品种

  水产养殖品种则从传统的“四贝两藻”发展到如今的鱼、虾蟹、贝、藻和其他五大类30多种,且结构不断得到优化,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和其他类产品结构逐步趋向合理。2009年海水养殖五大类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5.17%、2.67%、68.06%、24.13%和0.20%。淡水养殖五大类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86.88%、6.03%、6.29%、0.06%和7.21%。

    (4)食用菌生产品种

  食用菌生产在以香菇、秀珍菇、黑木耳、蘑菇、银耳、金针菇及平菇等菇类生产为主的前提下,注重结构调整,加快了鸡腿菇、鹿角灵芝、杏鲍菇、真姬菇、鲍鱼菇、姬松茸、长根菇、金福菇、白灵菇、松毛菌真姬菇等高档珍稀品种的开发,珍稀菌类比例从2005年的30%增长到2009年的35%。

    4.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福州市依托省会中心城市科研力量密集及闽台合作的引种优势,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在“菜篮子”产品科学培育优良品种和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蔬菜主栽品种实现5-6年更新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生产上推广防虫网覆盖栽培、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无公害蔬菜生产栽培技术,以及蔬菜嫁接防病、大棚设施栽培、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等新技术,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畜牧业大力普及“零排放”养殖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等先进技术,积极推广果牧、林牧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水产业则以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产量与品质为目标,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及网箱养殖技术、无公害或绿色养殖技术,同时加大了水产品精加工技术开发利用。食用菌生产侧重于再利用、代用料栽培等节能环保技术以及周年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与推广,并加大了珍稀食用菌菌种繁育及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二)市场流通、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1.市场流通网络日臻完善

  福州市已逐渐形成以福州海峡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为龙头,以大型超市为依托,以集贸市场和零售菜店为补充的相对完善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2009年已在闽侯南通新建福州海峡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包括果品市场、副食品市场、畜禽定点屠宰场、肉类冷冻区等,成为国内先进、全省规模最大、信息化水平最高、服务功能最全的多种服务功能的现代批发中心和现代物流园区;全市共建有生鲜超市97个,其中城区81个,培育了“永辉超市”、“新华都”、“新福兴”、“蓝天”、“万佳”、“超大集团”等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本土连锁超市;全市集贸市场86个(约0.5公里半径设有市场),大中型零售网点46个。麦德龙、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新华都等一批大型超市内设专营价格低、品种齐全的农副食品销售部,永辉超市则实行了农贸市场超市化经营策略。

    2.市场调控能力逐步增强

  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上坚持生产与流通并重,抓好市场体系建设。亚峰蔬菜批发市场与永辉超市(在五区八县拥有58家生鲜超市)是福州蔬菜流通的主渠道,2009年亚峰市场年成交蔬菜量63万吨,其流通量占全市消费量63%,其中市外调入量占总流通量50%,在淡、灾季节吸引市外的蔬菜量明显增加,除西藏外与全国各地均有蔬菜调入。永辉超市蔬菜年供应量占市区总消费量的30%左右。畜禽副食品生产虽受经济因素影响较明显,但福州市贸发局要求市直控基地在收购价随行就市的前提下,要先保证福州市场供应,有效保障城市居民对畜禽副食品的消费需求。福州市水产批发市场年交易量62.6万吨,交易额59.3亿元。其中,仅福州名成水产贝类批发市场年均交易量7.3万吨、交易额6亿元。此外,福州市每年16-18万吨远洋自捕鱼获物从马尾港入关。

    (三)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1.源头控制、生产监管卓有成效

  蔬菜生产上,加大了农药、肥料生产与销售的监督与管理,加强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推行了生产档案制度、包装和标识制度。2009年,福州市聘请120名蔬菜安全生产管理员,对基地蔬菜进行农残检测,从源头上对蔬菜农残进行有效控制,并对全市2万名菜农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畜禽生产上,积极推进“放心肉”工程,并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养猪企业开展养殖、防疫培训,杜绝使用β-兴奋剂、抗生素、瘦肉精等禁用药品,强化“无公害”标准养殖,同时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违法行为,组织牲畜定点屠宰管理联合执法队,采取联合执法等一系列措施,杜绝私宰行为;水产养殖上,加强渔业投入品及生产、用药、销售等记录制度的监管,通过养殖区域合理布局、养殖结构调整、新养殖技术运用等提高养殖水平。食用菌生产上,严格选择优良菌种,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了食用菌品质的提升。

    2.市场准入、监管制度初见成效

  充分利用流通领域“三位一体”(检测点、检测车、检测中心)的检测体系,全面加强“菜篮子”产品的质量抽检和监管。通过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监管制度,进一步加强“菜篮子”产品的市场管理。福州市主要农贸市场、超市都配备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形成从“基地-批发-零售”三级监控网络。2009年农业部对福州市的例行抽检中,蔬菜农残超标率平均4.3%;严格规范畜禽产品市场管理,严格执行牲畜定点屠宰管理办法,2009年全市“瘦肉精”残留检测合格率99.97%,连续15次全国畜产品质量抽检全国名列前茅;无公害水产品认定认证取得成效,水产品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在养殖环节和流通环节共抽检712批次,2009年检测合格率为96.3%。

    3.“三品”认证、品牌建设成绩显著

  “菜篮子”产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及产品的认证工作,“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累计有效无公害农产品(蔬菜)认证企业达7家、产品40个,产地面积达5967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蔬菜生产企业达5家、产品31个、产地面积5380亩;通过国家、省、市标准化示范区验收蔬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至2009年,畜禽产品生产方面积极鼓励畜禽产品商标注册、产地保护认证,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全市副食品直控基地中的生猪养殖企业全部拥有无公害认证,有35家直控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拥有“添香”“农凯”“榕福”“好闽声”“百特”“野鹅山”“星鑫源”“光阳”等品牌畜禽产品,品牌猪肉约占20%;无公害水产品认定认证也取得成效,截至2009年,全市水产品累计申报无公害产地认定100家,产品认证120多个品种,申报认定面积195000亩,认证产量152000吨;至2010年6月底,食用菌通过“三品”认证企业数达10家31个产品,2家企业的15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4家企业5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4家企业的11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福州市拥有食用菌“三品”认证企业及产品个数位列全省之首。

    (四)强化政策与法律保障

    近年来,为稳固“菜篮子”工程的健康发展,福州市积极推进和完善种类法律法规,包括《福州市蔬菜基地保护条例》、《福州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部分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福州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福建省蘑菇菌种管理规定》、《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州市市区牲畜定点屠宰和肉品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福州市禁止使用“瘦肉精”养猪管理办法》、《福州市病死动物处置办法》、《关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的通告》、《福州市市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方案》、《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州市畜禽养殖发展规划》、《福州市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方案》、《福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等,从政策和制度上为“菜篮子”产品安全生产、供应与流通提供了强有力的和法律保障。

来源:商贸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